2022年10月23日,我有幸随市律协领导来到南京广电大厦,参加第七届德法同行 · 南京律师团十佳出镜律师、十佳新媒体宣讲律师选拔赛的录制活动(题图)。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实习律师,我还不具备参与选拔的条件,但幸运的是,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名青年律师,我却能从第三人的视角,比较客观地观察每位参赛律师的表现,体会他们的亮点与不足。同时,通过观摩,也触发了我对律师执业的一些思考,推翻了原先对律师执业生涯发展的一些刻板印象。
赛制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选手会经历自我介绍、答题和才艺展示等三个环节。赛制并不复杂,每个环节时间也不长,但却足以将律师潜在的表现力和能力素质展现出来。选拔赛只是律师执业活动中的一个侧影,给观众带来的观感,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律师给客户留下的印象。观赛的同时,我脑中也默默设想自己参赛时的场景⋯⋯
今天趁热打铁,把观赛的一些感想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对自己和律师同仁们都有所启发。
第一印象并非来源于相貌
离开了特写镜头,我甚至看不清参赛律师们的长相。赛事的名称中虽有“上镜”二字,可终归选拔的是优秀媒体宣讲律师,而不是俊男靓女。比赛的过程中,相貌的美丑显得微不足道。从登台的那一刻起,矫健的步伐、得体的仪态才是一名执业律师自信与专业的最初体现。
自我介绍并不涉及到法律专业知识,如何精炼地介绍自己,增加观众的记忆点却可以体现一名律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事无巨细地介绍自己曾办理过的案件,并不会让人觉得经验丰富,平铺直叙地概括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反而让人丧失了了解的兴趣,不连贯的话题变换让人觉得有些摸不着北。南京有近万名的执业律师,共性谈起来大同小异,有重点、有策略地介绍自己的个性,才是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关键。
执业年限短暂并不意味法律专业能力不足
第二部分的答题环节,无疑是对参赛选手法律专业能力的考验。而专业能力并非仅限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短时间内理解案情、思维分析、清晰表达等一系列过程的展现。让我颇为惊讶的是,执业五年的律师并不一定比执业两年的律师回答得更好。有的执业经验更丰富的律师,可能对某类特定案件的法律条文了如指掌,但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好地掌握了法律的思维,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反而可能显得茫然失措。有的律师法律知识储备丰厚,可是却只给出答案,省略了剖析的过程,在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的观众看来,显得难以认同。而抽丝剥茧、阐明法理、给出结论的回答,哪怕答案略欠精准,也更能展现法律逻辑和推理过程,起到更好的普法宣讲效果。
除此之外,交流能力也是律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这种能力,在律师执业活动中会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体现出来,而在选拔赛的过程中,则通过与评委和观众的互动有所展示。可能是不熟悉舞台,很多参赛选手在答题过程中,过于专注问题本身,而忽略了交流的部分。由于题目在身后的大屏幕上,许多选手在回答的过程中仅给观众留下了他们潇洒的背影,化身成了冷冰冰的答题机器,评委和观众都深感自己被忽略了。
不自信并非来源于不擅长
最后的才艺展示环节,是比赛中最轻松欢快的部分,大部分选手的才艺展示都选择了唱歌。有趣的是,参赛律师们哪怕唱得跑了调儿,唱起歌来都十分陶醉放松又充满感情,展现出了整场比赛中最大的自信。虽然大部分参赛律师确实唱得不错,但是反观前两个环节的表现,这样的自信显得有些莫名,对于非专业的领域反而比自己的专业领域表现得更胸有成竹。
这也不由地让我思考起了原因,但不论原因如何,我从中感知到的是能力的欠缺并非不自信的全部来源,自信也不完全来源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歌唱得好往往通过音色、音准、技巧、情感等多方面体现,作为业余爱好者,其中之一略显突出就能让人自信满满。而一名优秀的律师也不仅限于法律知识储备丰厚,需要通过专业形象、沟通交流能力、服务态度、应变能力等更全面的素养来体现。作为专业律师,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要求毋庸置疑,但是在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给予自己更多的信心和肯定。
作者简介:端心怡,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乔治 · 华盛顿大学统计学硕士,“数一数二的权利”公众号编审,现在南京仲裁委员会锻练培养。曾参与多个立法项目的意见收集与整理,编撰《国家安全普法手册》,参与多起刑事案件与民商案件的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