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4年2月18日(甲辰年正月初九)
地 点: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
(南京市建邺区奥体大街68号国际研发总部园4A栋17、18楼)
访谈人:周 阳
受访人:曹 越(业务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民商事领域合同纠纷等)
Q:您作为本所培养的第一位90后合伙人,从一名青涩的跨专业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在建筑工程等领域业务精进的律所合伙人,案无大小用心做,能否介绍下您的职业成长轨迹?对刚入行的青年律师有什么建议?
A:我是2015年第一次来博事达,那个时候我是所篮球队的外援,帮助我们所获得了省律协举办的篮球联赛第三的成绩,后来感觉到我们所的氛围挺好,然后在2017年春天正式来所实习,2018年正式执业。第一次参加所年会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颁奖环节以为会念到我的名字吧,后来发现我想多了。那天晚上借着酒劲我跟所主任说,明年我一定会站在领奖台上。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逐年大幅度提升业绩的小目标,结果连续两年业绩做到100万以上,2020年我顺利晋升合伙人。我还积极参加律协活动、律所篮球队,担任律所房地产与建筑工程业务部副主任、文化宣传工作部副主任及律所辩论赛的评委,分担律所管理活动,所里所有奖项我基本都拿过一遍了,很快就晋升为高级合伙人。一晃我来博事达已经接近十年,这就是我的职业经历。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规划,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积极努力、义无反顾,想办法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不要太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年轻人需要的是机会。
受访人:董玉泉(业务领域:刑事辩护、刑事合规、刑事控告等)
Q: 从独立执业再到律所新晋的高级合伙人,可以说,您是本所青年律师成长发展的标杆,能否分享下您在不同执业阶段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为深耕刑事专业领域做了哪些努力?
A:我从进入博事达作为实习律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还是很顺利的,同时我也很感恩。之所以能这么快成长起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所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我才坚定地走上专业化之路。而一个成熟律师的专业化标签大体要经历自我肯定、所内认同、同行赞许的三个阶段,目前我仍在专业积累阶段如履薄冰。作为刑事律师,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获得感和认同感上来,办案成效和利益回报的获得感是内在的驱动力,而来自客户和办案单位的认同感则让我会在刑事辩护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刑事辩护的专业化道路需要深耕专业、关注行业、涉猎产业。
青年律师发展,应当在执业初期尽早选择某个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做好自身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学会差异化竞争。向周围优秀律师前辈学习,和优秀的律师同行一起进步,共同成长,力争在内卷中突围,在竞争中突出。我主编的“来自法治现场的报告”系列丛书之刑辩三部曲第三部《刑辩的艺术——创新产品30例》即将出版,也是以“启明星刑辩团队”为主的同事们近年来深耕专业的成果。关注行业和涉猎产业说的是,新业态会催生新的法律服务需求,对青年律师而言,如果注意到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前沿动态,主动寻求从细分领域切入产业的机会,找准市场定位,了解客户需求,就有机会做大做强。
受访人:蔡 璐(业务领域:民商事法律事务等)
Q: 彩虹与风雨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为一名专业优秀的律师,更多的是坚守和努力,请您谈谈办理了很多疑难复杂案件的独特思路和方法?有哪些方式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A:简单聊一聊我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抛砖引玉吧。首先,研读案件材料。一般可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大致的案情及证据情况;第二遍细读,带着对案件的大致了解,全面把握案件材料,特别要注意一些细节,可以进行一些标记,以防遗漏对委托人有利的事实或材料;第三遍精读,对涉及案件主要事实的关键材料着重研读、琢磨。其次,与委托人沟通,进一步了解案情。研读案件材料后,我们对案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也会有更多的疑问,我一般会将研读案件材料后发现的疑问和需要委托人补充提供的材料列清单发给委托人,待委托人反馈后,再在清单上用不同颜色的文字进行标记。再次,总结案件的症结及关键点,并进行资料检索。检索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类案,必要时,还可以制作类案检索情况表并附相关裁判文书提交法庭参考。
最后,当案件办理遇到瓶颈时,可以向律所的前辈或同事请教,从而获得一些启发或新思路。关于提升专业素养,我认为在理论方面,可以多读专业书籍、多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在实践方面,可以多办案件多总结,同类型案件办多了,经验会更丰富,也就更专业。律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律师、更好的自己,与大家共勉。
受访人:任瑞平(业务领域:政府法律顾问、政府非诉专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代理等)
Q: 严谨和细致是客户、同事对您的评价,探索和勇气是您朋友圈的关键词,不断自我突破、自我修正,时刻让自己保持成长的人最具有感染力,能否介绍下您在立法及风险评估业务领域的观察和经验、未来您与团队的发展优势?
A:立法起草对项目承办人在特定领域和立法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求非常高,风险评估是在实证调研数据基础之上,全面排查条文存在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规范性等问题,更多考察承办人的观察力、敏锐度和总结归纳能力,确保项目成果质效。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承办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绷每根弦。例如近期承办的某个项目,评估团队识别出法律责任章节中某一条款与另一个法规的某一条款存在冲突,在专家评审会上及时向起草单位提出,彰显了团队的专业和严谨,获得委托方的高度认可。
善于总结固然可贵,高效的执行力更加重要。在类似风险评估等很多项目执行过程中,工作规划、会务筹备、信息沟通等等需要一一列出清单,结合项目进度要求统筹安排,职责分明,预留机动调整的时空,确保项目有条不紊进行。此外,我结合相关服务经验潜心研发的法律服务产品《“决策风评指南针”——律师参与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法律服务》《规范性文件制定全案操作指引》分别获得南京市律师协会首届、第二届“金陵杯”法律服务创新产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未来我可能更加注重对既往各类政府非诉专项业务进行整理总结,深度思考,致力于挖掘更多潜在客户和项目机会,力争实现服务成果规范化和产品化,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关注同行和团队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学习,开拓视野,和小伙伴们携手并进!
受访人:袁艺伟 (业务领域:经济合同类纠纷、公司治理与投资、股权纠纷、金融证券纠纷等民商事领域)
Q: 您在执业期间打造了很多典型标杆案例,许多当事人都对您有非常高的评价,去年您还在省律师协会拍摄的普法微电影中担任女主角,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执业心得与经验吗?作为90后团队“Yuan梦小团队”的负责人,有哪些经历让您特别受益?
A:律师是一项提供专业服务的工作,专业能力是我们服务的核心,而客户的满意度则是我们工作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因此,我深信,时刻关注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以严谨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式处理案件,持续提升沟通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所一直重视年轻律师的培养,为大家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和学习机会。就我个人而言,去年有幸参与了建邺区法院律师调解员工作,以及省残联残疾人法律咨询服务活动,还参与了企业法律宣讲活动。特别有意思的是,去年我还参与了省律师协会普法微电影的拍摄,这对我而言是全新的体验。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也为我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谈及团队,我所在的“Yuan梦小团队”是由一群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90后律师组成的特殊团队。我们经常就案件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学习,也积极参与座谈会、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探索线上法律服务的经验,总结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工作方式。这些互动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让我能够与很多同龄律师共同成长,能够与这些优秀同事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荣幸。
受访人:禹 伟 (业务领域:党委政府法律顾问、立法与行政合规等)
Q: 您不仅是新入伙的合伙人,而且还是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兼职教授,不管是办案还是学术讲座,都带给大家一种自带光芒的感觉,能否谈谈您对专业领域的认识?在青年律师的成长困境中如何实现“破局”?
A:我曾长期派驻在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服务,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下,深刻理解到专业知识并非走马观花就能掌握,理论与实务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融通。开展党委政府法律顾问、立法与行政合规等业务,既是社会责任,也是职业使命。我们不应沉迷于争取各类名誉头衔,而应在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基础上,高质量发挥经济发展“服务器”、社情民意“显示器”、社会问题“矫正器”、依法行政“助推器”、司法公正“平衡器”的作用。
就我的成长经历而言,我认为律师从事行政法方向的业务,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重视利益但不唯利是图;二是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在与机关工作人员的沟通过程中注重方式和技巧,识大体、明事理,不但要敢于说不,更要善于说行,还要精于纠错;三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和公益法律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对个人宣传和案源开拓也会有不错的正面效果。
访谈后记
曹越律师给自己做规划、定目标,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董玉泉律师关注新兴业务,坚信埋头耕耘、保持初心,必有收获;专业优异是蔡璐律师的标签,她始终坚持不断学习进取,厚积薄发、稳步前行;保持热爱是任瑞平律师的关键词,用信心、勇气和毅力去跨越;袁艺伟律师拥有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对细节的挖掘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禹伟律师注重积累沉淀,用格局担当铸就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他们是自己的“巴音布鲁克之王”,在飞驰的人生中逐梦不止,冲出风雪、迎来蜕变;他们的梦想“热辣滚烫”,唤醒内在力量,遵循内心对专业化法律服务的追求。他们是青年律师的学习榜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所始终坚持以党建促所建,六位90后合伙人中有五位是党员。本所管理层共同发力,关心支持、发掘培养青年律师,有体系化的培训制度、品牌化的文化内核、差异化的竞争实力,资深律师与青年律师双向奔赴、赋能未来,共同应对新形势下复杂多变的法律服务环境,让更多的青年律师在赶路、带路的征程中演绎精彩。